这几行诗句,摘自清朝诗人王兰生的长诗《刘公岛》。如果您能够细细品味此诗,相信会懂得个中意境的。在多少人看来,能够生活在刘公岛上,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无异于生活在“仙境”中了。的确,生活在刘公岛上的人们,真是有些与众不同之处呢。先来说一下海岛民居。 “岛上独一村,户盖三五十,皆青石墙海草顶,短墙小院。这海草屋顶虽经风吹日晒,颜色变白,却年久不朽,且冬暖夏凉,实是一宝。龙海居村西,屋前房后有老松数十株,枝叶扶疏,杜鹃、白鹭啼鸣其间……”《英雄邓世昌》书中的这一段描述,是百年前岛人的居住状况,内中已是仙意犹存。而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汉魏时期,岛上人家的生存状况又是如何?再看《漂泊刘公岛》中的描写:“岛上有座高山,山上林木葱茏,野果艳红,奇花异朵,燕语莺歌。山根漫坡处,背山向阳,有一碎石小屋,女子即依栖于此……” 刘公岛上的民居是很有特点的,大概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的三种代表建筑,即:以刘公为代表的汉魏时期的简陋碎石茅屋,明清时期的石屋海草房,甲午战争以后的石墙瓦顶房。 汉魏时期,刘公等人率先在刘公岛安家落户,其时生产条件低下,生活设施也比较简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高,只求温饱与平安,因而当时居民的住所绝多是就地取材的“碎石茅屋”。及至明清时期,社会相对进步,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人们在生活方面的要求也就逐渐提高,建房时虽然还是以“泥石草木”为主,但石料已由“碎石”向加工石过渡,讲求实用与美观相结合,修缮屋顶的材料也由茅草发展为海草。海草由于生长在海中,内含大量盐分及矿物质,极耐风化及腐蚀,普通茅草房的屋顶寿命大概五年左右,而海草房的屋顶寿命则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且效果是“冬暖夏凉”,深受人们喜爱,“石屋海草房”遂成当时刘公岛及附近沿海居民特有的居住模式。 1888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成军,刘公岛上出现了大量砖瓦式官方建筑。甲午战争以后,日、英等国轮番占据刘公岛,特别是英军占据刘公岛42年,又给刘公岛带来了西洋建筑风格。这些外在因素对刘公岛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传统的“石屋海草房”逐渐朝着砖瓦结构改变。当时有许多岛民为官方、军方的建设出民工,工程结束后,或强行或双方情愿用剩余砖瓦等建筑材料顶工钱,岛民遂用此修屋建房。这就是后来刘公岛上的民居没有海草房的主要原因。 全国解放以后,刘公岛曾一度成为军事禁区,封闭了几十年,岛民也几经轮换,岛里的老住户被迁往内陆,而许多“根红苗正”的内陆山民迁居刘公岛,岛上的“海文化”愈加淡薄,“石屋海草房”的海味民居更加少见了。(乔洪明)
“孰如东海上,孑孑刘公岛。
十里绝尘埃,清远哗嚣少。
烟火数
上一篇: 许愿仙姑庙 快乐登山行, 下一篇:威海仙姑顶景区景点介绍(组图),
相关推荐
![]() 技术支持:爱威海旅游网 版权所有:威海微网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备案号: 鲁ICP备15008125号-3 客服QQ:336204 热线:15666315157 www.awhly.com 爱威海旅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