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指南:

长袍马褂-满族

日期:2009-8-10 16:09:39 作者:乡土人情 出处:乡土人情

长袍马褂-满族

民族介绍

        满族,历史上的“女真人”,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满语中是“吉祥”的意思。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族”改为“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 古、河北、山东、新疆 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 均有少数散居满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人口为9821180人;2000年人口普查时,满族人口为1068万。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现在只有黑龙江省爱珲镇和富裕县,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绝大多数满族人民已通用汉语文。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 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 科学事业。

满洲族起源问题

        满洲族先世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有考古实据的历史就有6800年以上。1972年中国考古队在毗邻俄罗斯的兴凯湖地区考古发现,在6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他们以渔猎为生,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渔村,形成了父系群体,已创制了石斧、石凿、骨制渔具等劳动工具。考古中发现了骨雕鹰头“海东青”、马鹿角雕制的图腾“鱼神”、夹砂陶器等文物。
        汉代至三国,满洲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南北朝时,称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时期,满洲族先世又称靺鞨。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属建州女真。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各部纷争,仇杀无止。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经济发展强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强烈要求。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并吸收了我国北方其他一些民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
民族起源的传说
        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 ,布库哩山下一 泊,名布勒瑚里。初天降三弦女,浴于泊,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库伦。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库仑衣上,色甚鲜艳,佛库仑爱之不忍释手,遂含口中,甫着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姐曰:“吾觉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姐曰:吾等曾服丹药,谅无死理,此乃天意,俟尔身轻上升未晚,遂别去。佛库仑够生一男,生而能言,倏尔长成。母告子曰:天生汝,实令汝以定乱国,可往彼处。将所生缘由一一详说,乃与一 舟,顺水去,即其地也。言讫,忽不见。其子乘舟顺流而下,至于人居之处,登岸折柳条为坐具,似椅形,独踞其上,彼时,长白山东南鄂谟辉(地名)鄂多理(地名)内有三姓,争为雄长,终日互相杀伤。适一人来取水,见其子举止奇异,相貌非常,回至斗争之处,告众曰:汝等无争,我于取水处见一 奇男子,非凡人也,想天不虚生此人,盍往观之。三姓人闻言,罢战,同众往观,及见,果非常人。异而诘之。答曰:我内天女佛库仑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天降我定汝等之乱。因将母嘱之言详告之。众皆惊异月:此人不可使之徒行,遂相插手为舆,互捧而回,三姓人息争,共奉布库哩雍顺为主,以百里女妻之。其国定号曰满洲,乃其始祖也。

语言文字

        女真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语;在其破辽获俘后始识契丹文及汉文;遂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阿骨打即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20年后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坠,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又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后来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 " "新满文 "或“达氏满文”。清朝建立后由于大量满族人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 、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逐渐习用汉语文。
服饰

        满洲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洲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 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洲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代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民居

  满洲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习俗

  过去满洲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洲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每年除夕夜还要把祖先画像,俗称“老影”悬挂在西屋墙壁上进行祭祀。满洲族也和我国西南 的瑶族、瓦族 等游猎民族一样将家犬视为重要财产不许轻易宰杀,有忌打狗、杀狗和食狗肉的习俗。传统的满洲族老人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民族食品

满洲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肠。
  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
  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宗时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称为"祭饽饽"。做供品时有果馅厚酥饽饽、鱼儿饽饽、匙子饽饽、菊花饽饽、糊面饽饽、炸高丽饽饽、江米糕、黄米糕、七星饼、鸡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几十种。传入民间制成糕点后,大体上分为大小两种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无馅的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

传统节日

满洲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 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洲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洲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中元节:满洲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开山节:满洲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 。在过去东北 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洲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洲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洲族:挂旗过年
  满洲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人口与分布 

        人口超过1000万,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现在满洲族人主要分布在:(1)中国东北 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北京及邻近的河北省,(清代规定北京内城由八旗分旗居住)(3)长城以内的某些重要城市 ,基本上都是清代有八旗驻防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的分布
根据清朝统计,1760年除东北 和北京附近地区以外八旗兵超过1000人的城市 有:荆州(5535人)、江宁(4126人)、西安(3970人)、广州(3906人)、镇江(3521人)、宁夏(3509人)、绥远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属于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凉州(1105人)。

        满族入关号称有1000万人,但根据有关调查,八旗子弟后裔只有4百万左右,其他6百万人都是为了优惠政策虚报的。 其实,4百万八旗子弟也不等于满洲族,因为汉军八旗与内务府包衣都是汉人,蒙古八旗申报蒙古族,另说了。 所以,4百万所谓真正的满洲族,也是指八旗子弟而已,其中的女真八旗就更少了。
语言
        满语为满族本民族语言。现代满洲族普遍使用汉语,除了一些学者还能应用满语外,目前会说满语的满洲族人只余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家,大多数满洲族人已经不懂满语了。不过,东北 和北京地区的汉语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满语的词汇。
民族特征

        典型的满洲族人中,两眼间隔较近,直鼻,长方脸型的较多,肤色较浅。满洲族中的B型血的比例很高,达到40%以上(这一比例在汉族中是20%)。
        由于满洲族在清代的支配统治阶级地位,满洲族较之中国其他民族有更高的教育水平。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满洲族每一万人中的大学学历者有1,652.2人,全国平均水平为139.0人,汉族为143.1人。在15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满族为1.41%,全国22.21%、汉族21.53%,,满洲族的数据远远低于中国国内 的其他民族。
满洲族历史 

         在古代汉语文献中被称为女真或肃慎,一般认为该民族起源于西伯利亚。也有人认为是在中国史书中曾经被泛称为生活在现在的中国东北 地区的东胡民族的一部,《后汉书·挹娄传》:“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魏书·勿吉传》“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 《隋书·靺鞨传》“邑落具有酋长,不相总一”。古代以渔猎生活为主。唐代的汉语文献中将其称为“黑水靺鞨”,宋元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明朝在今东北 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分别称作:建州,野人和海西,分设督司受明总兵节制。1616年,官拜明建州左卫督司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改“女真”为“满洲”,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明,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领土及西北 新领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改满洲为“满族”。

现状 

       现在的满洲族人口中,大部分为父母一方有满洲族血统或者祖上据查还有满洲族血统,另外也有一部分是祖先为汉军(或朝鲜、蒙古)旗人。满洲族有语言满语和文字满文,辽(相当于中国北宋)时期,女真人在现中国东北 地区分别有南女真,北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除语言风俗统一外,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并灭北宋占据中原地区,根据汉字创制了自己的女真文字,女真文字后来由于金朝的灭亡而逐渐失传,最后在明末彻底消亡。经过金一代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朝的覆灭,中原的女真大量融入汉人,而原先女真的居住地除了仍有些原有的女真部落外又有新的部落迁入,满洲类似完颜是女真的一个部族名称。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女真各部,统一称谓为“满洲”,其中包括了归顺满洲的蒙古、朝鲜及辽东汉人。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满洲人都是先前明时的女真人(金亡后,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也不是所有的女真人都成了满州(“野人”女真的不少部落被排除在满洲之外,譬如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完颜部的后裔也不一定就是满洲人,不少完颜部的后裔融入汉人,而完颜部本身也在继续分化,产生了不少新的部落。直到满洲形成后并没有文字,是在征服蒙古并与蒙古结盟后,借用蒙古文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创造出来的,到清朝后期,满洲族贵族逐渐汉化,已经很少使用满语,民国建立后,满洲族人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语言。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 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锡伯文就是满文(祖先为融入华夏汉民族的鲜卑族)的一个变体,目前,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


上一篇: 十八年杉-侗族 下一篇:水果之乡-壮族

在线评论
姓名:
电话:
出发人数:
出发日期:
出游线路: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其它要求:
验证码: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信息......

  文章搜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公司地址 | 汇款帐号 | 网站律师 | 网站地图 | 更多友情链接 | 
技术支持:爱威海旅游网 版权所有:威海微网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备案号: 鲁ICP备15008125号-3 爱威海旅游网热线:15666315157  www.awhly.com 威海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