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指南:

上海城隍庙:时空交错静静的发呆(一)

日期:2009-04-17 0:12:32 作者:旅游景点线路 出处:旅游景点线路




  9月1日大清早,登736路公交车。
  车一靠站,就挤上一群身穿校服,双肩背包的莘莘学子。-- 哦,开学第一天,又是书香飘拂,书声响起时!

  多少年来,9月1日,一直是我惜别暑假,重新“披挂上阵”的日子!

  车载电视,正在播放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的镜头。 遗像、鲜花、鞠躬、花圈、握手……。-- 注视“华主席”遗像,时光似乎倒流。那是一段模糊却又清晰的共和国历史!

  736轻驶在宽阔的浦东张扬路上,好似驶入时光隧道。

  一.邂逅古戏台

  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无意中为后人做了一件好事,为“豫悦老亲”,侍奉其父,建造了“豫园”。一晃,450年过去,几经兴废,豫园犹在。在店铺环抱,高楼四合之中,奇迹般地存在一片苏州园林式的绿地。

  1961年(正读初三),班级组织春游豫园。

  47年逝去,复入此园,豫园依旧,我却已白了少年头!

  入大门, “海上名园”四个金色大字(JZ民题写)镌刻在一块巨石上。巨石后,便是“三穗堂”,沿右侧小道行,少顷,白墙挡道,壁上有一块题词。上书:峰迴路轉。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5岁那年,游罢豫园,豫园之美,挥之不去。一次课堂作文,老师说可以“自由命题”,于是,我挥笔写下了“豫园印象”。

  -- 我们班级,这次“自由命题”的作文,大多数同学写了星期天的义务劳动,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篇游记,题目叫“豫园印象”。你们看,这个题目就很有一点诗意。

  乐!-- 这不是我的作文吗?

  其实,这个题目是“借”来的,在校阅览室新上架的《人民文学》(月刊)上读到一篇游记,标题是“西湖印象”。

  -- 豫园,没有白游。回来能写一篇游记,应该学习,值得表扬。

  继续“偷着乐”。

  -- 但是(老师脸色转“阴”),他观察不够仔细。你们一起回忆一下,豫园入口处附近,有一块题刻,上面写了四个大字,是一句成语。…… 是什么成语?……。

  -- 峰回路转!(课代表举手作答)

  -- 对。就是“峰回路转”!可是,这位同学却把四个字的方向搞反了,在作文里写成了“转路回峰”,让我发懵好一阵子!

  -- 哈-哈-哈!(全班哄笑)

  “偷着乐”演变成“偷着哀”。

  47年逝去,题刻犹在;

  47年逝去,同窗的笑声犹在!

  占地34亩的豫园(已不足初建时的一半),融入了江南园林设计和建筑的传统审美艺术。 -- 巧中见大,曲中求趣,变中有谐,局部照应全局,有限蕴含无限。

  苏州园林,豫园,一脉相承。 -- 曲曲折折,小径通幽,步移景换,别有洞天。

  亭台、楼阁、假山、池塘、水榭、龙墙、洞门,等等,一应俱全,样样透美。

  今天,择日正确,你看,游客稀少,偌大一个园林,几乎成了我们两位的“私家花园”!

  万花楼前有天井,两棵巨树,站立左右,右为400年的银杏,左是100年的广玉兰。古树外,流淌小溪,溪水清清。草木夹岸,葱翠一片;游鱼戏水,红色点点!

  地面,非草坪,非水泥地面,而是青砖铺就,青砖沾着青苔,古朴有味儿。两株古树根部,有围栏,花岗岩的。

  站立庭院,仍不住作深呼吸,空气新鲜,甜丝丝的。

  仰看,见古树参天,俯视,观鱼儿戏水。

  侧耳能听鱼儿在溪水里甩尾,咀嚼“如鱼得水”;

  侧耳能听黄叶飘飘然落地,感知“一叶知秋”!

  附近的“点春堂”曾是1853年上海小刀会的指挥部,当年文物,静卧于陈列柜中,无声地诉说当年的鏖战。15岁那年游豫园,豫园的主题是“学习小刀会的革命精神”,小刀会文物遍布全园。豫园,几成“革命圣地”。

  历史,又以其本来面目,出现在游人的面前。

  一个曾经的私家园林,置身尘嚣,又远离尘嚣;身处现代,又古色古香!-- 豫园,这也许就是你的魅力所在吧!

  游览近一个小时,复归大门。

  -- 怎么?走完啦?记忆中的豫园要大多了!

  -- 是啊,不至于这么小吧。

  正议论间,忽见大门右侧墙边,有一大堆假山。假山有洞,洞可通人,似一入口。于是,钻入假山,行不远,一个拐弯,豁然开朗。 - 哦,好大一个园子!

  题记之一

  距离产生美,确切点说,“远距离”产生美!而“近距离”(抑或“零距离”)则常常会销蚀美!

  英语有一句经典谚语 -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翻译得文绉绉一点,可以是“亲昵引起轻视;近之则不逊”。翻译得白一点,那就是“熟悉了就会觉得很平常”。

  哎,人性有弱点。

  前年去北京,一位老友陪游颐和园。他告诉我:几十年了,没来过颐和园;

  去年有朋自远方来,我陪登“东方明珠”。我告诉他,要谢谢你,你的到来才使我第一次来此登高!

  题记之二

  上海,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城隍庙,则是一勺咖啡豆。咖啡的浓香,都是从那勺咖啡豆里磨出来的。

  题记之三

  发呆,是一种境界,在景点发发呆,也许就是旅游的最高境界。

  欲看更多本人更多豫园和城隍庙之行的照片和信息,请点击 - http://blog.sina.com.cn/rgmao181898 /

  --------------

  2008年8月14日,在www.ctrip.com(携程网)上读到一篇游记,标题:“我常去的上海十大必游地”(作者:Sam Nest)。文章列举了诸如青浦淀山湖、外滩、新天地、朱家角和豫园城隍庙等十大景点。

  这些名称,对于久居上海的我而言,似乎更多的是一个地名,而非景点。

  思路,被此文开拓。

  抄起电话和摄影家徐君联系【相识于今年7月9日在世纪公园观荷】。约定9月1日,同作城隍庙一日游。他干他的本行 - 摄影,我写我的游记,倒也“珠联璧合”。

  9月1日大清早,登736路公交车。

  车一靠站,就挤上一群身穿校服,双肩背包的莘莘学子。-- 哦,开学第一天,又是书香飘拂,书声响起时!

  多少年来,9月1日,一直是我惜别暑假,重新“披挂上阵”的日子!

  车载电视,正在播放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的镜头。 遗像、鲜花、鞠躬、花圈、握手……。-- 注视“华主席”遗像,时光似乎倒流。那是一段模糊却又清晰的共和国历史!

  736轻驶在宽阔的浦东张扬路上,好似驶入时光隧道。

  一.邂逅古戏台

  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无意中为后人做了一件好事,为“豫悦老亲”,侍奉其父,建造了“豫园”。一晃,450年过去,几经兴废,豫园犹在。在店铺环抱,高楼四合之中,奇迹般地存在一片苏州园林式的绿地。

  1961年(正读初三),班级组织春游豫园。

  47年逝去,复入此园,豫园依旧,我却已白了少年头!

  入大门, “海上名园”四个金色大字(JZ民题写)镌刻在一块巨石上。巨石后,便是“三穗堂”,沿右侧小道行,少顷,白墙挡道,壁上有一块题词。上书:峰迴路轉。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5岁那年,游罢豫园,豫园之美,挥之不去。一次课堂作文,老师说可以“自由命题”,于是,我挥笔写下了“豫园印象”。

  -- 我们班级,这次“自由命题”的作文,大多数同学写了星期天的义务劳动,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篇游记,题目叫“豫园印象”。你们看,这个题目就很有一点诗意。

  乐!-- 这不是我的作文吗?

  其实,这个题目是“借”来的,在校阅览室新上架的《人民文学》(月刊)上读到一篇游记,标题是“西湖印象”。

  -- 豫园,没有白游。回来能写一篇游记,应该学习,值得表扬。

  继续“偷着乐”。

  -- 但是(老师脸色转“阴”),他观察不够仔细。你们一起回忆一下,豫园入口处附近,有一块题刻,上面写了四个大字,是一句成语。…… 是什么成语?……。

  -- 峰回路转!(课代表举手作答)

  -- 对。就是“峰回路转”!可是,这位同学却把四个字的方向搞反了,在作文里写成了“转路回峰”,让我发懵好一阵子!

  -- 哈-哈-哈!(全班哄笑)

  “偷着乐”演变成“偷着哀”。

  47年逝去,题刻犹在;

  47年逝去,同窗的笑声犹在!

  占地34亩的豫园(已不足初建时的一半),融入了江南园林设计和建筑的传统审美艺术。 -- 巧中见大,曲中求趣,变中有谐,局部照应全局,有限蕴含无限。

  苏州园林,豫园,一脉相承。 -- 曲曲折折,小径通幽,步移景换,别有洞天。

  亭台、楼阁、假山、池塘、水榭、龙墙、洞门,等等,一应俱全,样样透美。

  今天,择日正确,你看,游客稀少,偌大一个园林,几乎成了我们两位的“私家花园”!

  万花楼前有天井,两棵巨树,站立左右,右为400年的银杏,左是100年的广玉兰。古树外,流淌小溪,溪水清清。草木夹岸,葱翠一片;游鱼戏水,红色点点!

  地面,非草坪,非水泥地面,而是青砖铺就,青砖沾着青苔,古朴有味儿。两株古树根部,有围栏,花岗岩的。

  站立庭院,仍不住作深呼吸,空气新鲜,甜丝丝的。

  仰看,见古树参天,俯视,观鱼儿戏水。

  侧耳能听鱼儿在溪水里甩尾,咀嚼“如鱼得水”;

  侧耳能听黄叶飘飘然落地,感知“一叶知秋”!

  附近的“点春堂”曾是1853年上海小刀会的指挥部,当年文物,静卧于陈列柜中,无声地诉说当年的鏖战。15岁那年游豫园,豫园的主题是“学习小刀会的革命精神”,小刀会文物遍布全园。豫园,几成“革命圣地”。

  历史,又以其本来面目,出现在游人的面前。

  一个曾经的私家园林,置身尘嚣,又远离尘嚣;身处现代,又古色古香!-- 豫园,这也许就是你的魅力所在吧!

  游览近一个小时,复归大门。

  -- 怎么?走完啦?记忆中的豫园要大多了!

  -- 是啊,不至于这么小吧。

  正议论间,忽见大门右侧墙边,有一大堆假山。假山有洞,洞可通人,似一入口。于是,钻入假山,行不远,一个拐弯,豁然开朗。 - 哦,好大一个园子!

  惊喜之下,念及陶公一言: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门外有门,园中有园,楼外有楼,(假)山外有(假)山 。

  “言已尽而意无穷” -- 是文学创作的境界,又是江南园林的境界,异曲而同工!

  原来,刚才所游,非豫园之一隅,豫园的中心,正在这儿。

  石板曲桥,贴水而筑,大群红鱼,见游人从桥上过,不仅没有“怯步”,反而,游到你的脚下,与游客“套近乎”。

  正是石榴挂果时,树牌:树龄100年;正是紫薇开花时,树牌:紫薇树龄200年。

  大个的青石榴,一个个沉甸甸,挂在树梢,享受艳艳的秋阳,渐次转红;

  红色的紫薇花,一朵朵红灿灿,盛开枝头,迎着凉凉的秋风,争奇斗艳。


上一篇: 上海城隍庙:时空交错静静的发呆(二) 下一篇:浙江:浓浓蜜月情,幽幽绍兴行

在线评论
姓名:
电话:
出发人数:
出发日期:
出游线路: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其它要求:
验证码: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信息......

  文章搜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公司地址 | 汇款帐号 | 网站律师 | 网站地图 | 更多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