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指南:

宁夏回族风情

日期:2009-7-29 17:27:45 作者:乡土人情 出处:乡土人情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也有称作“回民”的。“回回”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回族的族源是两回事。“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指的是“回鹘”,即维吾尔族。元代的汉文史书中,便把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西亚、中亚的各族穆斯林均统称为“回回”。这时“回回”的涵义是指西亚、中亚和新疆的穆斯林了。


        历史上,蒙古文史料中的Sartqul一词,常用来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商人,即指“回回”。明代《回回馆杂字》(汉语、波斯语分类词汇),《高昌馆杂字》(汉语维吾尔语分类词汇)中,“回回”一词都被写作musulman(穆斯林)。迄今,在不同的地区,各民族语中对回族还有各自不同的称呼。如藏族称回族为kace,据说是因西藏的回族中有一部分来自克什米尔而得名。在有的蒙古族地区,蒙古族把回族称作为Hotun,据说那里的部分回族来自新疆和田(Hotan),Hotan在蒙古口语中因元音和谐的关系读成Hotun了。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把回族称作Tung'gan-Tung'gen,有人解释为由于新疆的回族来自潼关或“东甘”(甘肃东部)而得名,有的解释为Tung'gan来自turupqalgan(留住下来的)。四川凉山的彝族多称回族为Maja(马家),因回族中马姓多而得名。云南佤、傣等少数民族称回族为Basi,Basi来自parsi<Farsi(波斯),是因为云南回族中有一部分来自波斯。各民族对回族的不同称呼,多少也反映出了回族的族源、职业及迁徙等情况。

      回族渊源

        宁夏回族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上溯唐末。“丝绸之路”从西汉初辟始,就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宁夏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盛世使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而当时同样强大且与唐接壤的大食国民、包括当地波斯人及已经改信伊斯兰的中亚各族穆斯林,在这支异常活跃的丝路商业大军中占很大的比重。他们从西域经河西走廊,入凉州(今甘肃武威)、景泰,之后过黄河到靖远,越干盐池、西安州到今海原县城,穿苋麻河到黑城、三营及固原城,而后过开城、瓦亭、三关口出宁夏境,又经甘肃东部进入。                            

      宁夏回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回族,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除教义上规定的条款以及念经、礼拜、静修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同时,由于回族散居各地,与各兄弟民族交*居住,在历史上不断有其他民族的成员加入回族行列,这些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也很自然的被带进回族之中,年长日久,逐渐演变为回族风俗习惯的一部分。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 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回族语言:回族在形成一个民族时,已通用汉语,但在他们使用的汉语中还夹杂有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和一些专为回族常用的特殊用语。例如“安拉”(真主)、“古兰”(古兰经)、顿亚“(世界)、“哈迪斯”(圣训)、“台克迪尔”(命运)、“法依代”(利益)、“加玛勒”(俊美)、“因散”(人类)等都是阿拉伯语;“阿斯曼”(天)、“多斯提”(朋友)、“杜什曼”(敌人)、“郭什”(肉,回族用来专指牛羊肉)、“班岱”(奴仆)、“耶克”(一)“杜”(二)等都是波斯语;“口到”(尝)、“拿散”(施舍)、“无常”(去世)、“教门”(虔诚)、“大净”(穆斯林的全身沐浴)、“小净”(穆斯林礼拜前需洗脸、手、足、及下部)等都是专为回族常用的一些汉语词。其中不少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可能是历史上回族先民的多种语言与汉语融合后仍保留在回族使用的汉语中语言残留现象。
    回族长期以来使用汉文,在宗教活动上也使用阿拉伯文。过去在不识汉字的回族人中间,特别是阿訇们常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来拼写各自的汉语方言。这种记录汉语的阿拉伯文字母叫做“小儿锦”。它是一种早期的汉语拼音字母,也很有价值,是回族人民在汉语拼音方面的贡献。

       回族饮食:穆斯林严格恪守《古兰经》规定,禁食猪肉,禁酒,禁食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也不吃马、驴、骡、狗肉。伊斯兰教认为猪是不洁净的“秽物”,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卜卦)是“秽行”。普遍吃羊、牛、驼等食草类反刍的偶蹄动物。


       清真菜谱是宁夏回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治区首府银川的饭店餐馆50%以上是清真的。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到不腻不膻的清真菜、清真食品,像手抓羊肉、清炖羊肉、清蒸羊肉、羊肉焖肚饭等等都是堪称脍灸人口、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馓子,是宁夏回族传统食品之一,其配料、制作都很讲究,宁夏的馓子股细条匀,不仅吃起来香酥可口, 而且讲究造型美。

        盖碗茶,是宁夏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盖碗,上有盖,下有托盘,碗口大底小,造型美观,轻巧玲珑。沏茶与配料也有讲究,有所谓“八味茶”、“十味茶”等不同的沏法。通常说的“八味茶”(也叫“八宝茶”),配料有:茶叶、白糖(或冰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等。饮用时将盖与碗轻轻错位,清香四溢,回味无穷。
 
       回族礼仪:宁夏回族很讲究礼节,晚辈见了长辈,要停下来,道“色俩目”,向长辈问好,长辈也礼貌地向晚辈回“色俩目”问好。客人到家入座时,按辈份年龄入座,长者在前,晚辈在后,并不得在客人面前走动。吃饭时,先让客人吃,然后主人才动筷子。饼子、馍馍要用手掰开吃,不可囫囵啃咬或大口嚼咽。忌讳进食时出声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声音。向客人倒水、加菜时,要向内拨、倒,很忌讳反手向外拨倒。陪客吃饭也很讲究,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同,女客人由女主人陪同,晚辈不能陪客用饭。

 
        回族婚俗 宁夏回族的婚俗别具特色,因居住在山川、城乡的不同,婚姻习俗也不尽一致。一般在农村,男女青年情投意合,愿结良缘,女方家人首先要到男方“看家道”,即看男方的条件和为人等情况,如各方面都满意,随即通过媒人回话。男方得到佳音后,很快与媒人一道带上见面礼到女方家说:“色俩目”,女方家长愉快接“色俩目”,表明正式同意两家联姻,女儿不再许与他人。此后,男方家便择吉日,送聘礼定婚。女方家也相应给未来的“女婿娃”准备好衣、帽、鞋等礼物。到了结婚这天,双方家里格外热闹。结婚仪式主要是,当天早晨首先请刚做完“晨礼”的阿訇和满拉到家里过“尔麦里”,表示对安拉的感恩。然后是由阿訇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用阿拉伯语念证婚词 ),并问新郎新娘是否愿结为夫妻。回答同意后,由阿訇当众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俩正式结为夫妻。”并且告诫一对新人要互敬互爱,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后是热闹的“耍新郎”。 有些地方还要将公婆耍闹一番,新郎的父母被蜂踊而至的青年人用早已准备好的墨汁或锅底黑灰,将脸涂黑,以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新婚之夜还要“闹洞房”。青年男女们别出心裁地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既不出格,又使人捧腹不已,热闹异常。三天以后新郎陪新娘“回门”,即回娘家。


上一篇: 佤族饮食—饮酒文化 下一篇:回族人的生活风俗

在线评论
姓名:
电话:
出发人数:
出发日期:
出游线路: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其它要求:
验证码: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信息......

  文章搜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公司地址 | 汇款帐号 | 网站律师 | 网站地图 | 更多友情链接 | 
技术支持:爱威海旅游网 版权所有:威海微网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备案号: 鲁ICP备15008125号-3 爱威海旅游网热线:15666315157  www.awhly.com 威海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