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指南:

那些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日子

日期:2009-04-02 5:26:53 作者:旅游景点线路 出处:旅游景点线路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对于不是生长于辽阔草原的人来说,这首耳熟能详的遥远民谣,是他们对于同样遥远的草原的原始认知与印象,尽管许多人一生都只是吟诵而未能亲身涉足,尽管阴山下的敕勒族早已随着歌声消逝于历史时空,但是博大的内蒙古草原依然横亘华夏北疆,天苍野阔,春暖花开,马羊纵横。

  蒙古草原的宽广胸襟,使它包容了多少游牧民族的驰骋生息,见证了多少边陲舞台上的兴衰成败,绘成了一幅绚丽而又深厚的不朽画卷,令无数人为之心驰神往。呼伦贝尔草原,如同蒙古大草原苍鹰翱翔的翅膀,以其“北疆碧玉”的高贵身份跻身世界三大著名草原宝座,尤为夺人耳目。3000多条河流交错流淌,5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滋润着水草丰美的辽阔地域,连绵东去直抵大兴安岭。呼伦贝尔是蒙古语的称呼,呼伦意为“水獭”,贝尔则是“雄水獭”,而这二者同样是两个姊妹湖泊的名字,个中又名达赉诺尔的呼伦湖,八百里碧波荡漾,是中国北方的第一淡水大湖,呼伦贝尔草原便是因湖而得名。

  呼伦贝尔草原,苍狼之子的蒙古民族,在这里发祥、牧耕、繁衍、壮大,依恋于这片深情的土地,成吉思汗的铮铮铁马在这里浴血崛起,弯弓射雕,横扫欧亚大陆,定鼎中原,叱咤风云,将蒙古的字号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天柱上。当一切硝烟热血已被岁月冲刷褪去,草原上剩下的唯有河晏风清,嘹亮牧歌的久久回响。呼伦贝尔的广阔沃壤上,蒙古人依旧身着古典的蒙古袍,哼着长调,骑着骏马,赶着牛羊,日复一日逐着水草,逡巡于草原角落,头枕着祖国的边陲,与蒙古、俄罗斯毗邻而居。

  北国风光,万里冰封,漫长的冬季,呼伦贝尔草原覆盖着皑皑白雪,树枯荻萎,一片肃穆。春的脚步只足以让冰雪消融,却不足以让绿色蓬勃显露,绿芽悄然萌动的时节,便该是草原人家喜接春羔的时候了。倘使说秋收万斛是农民最大的满足,那么洋溢在牧民脸上的笑意,便可以瞧出这户人家今春喜获羊羔的多寡。羊与牧民的生活是如此的密不可分,不单为牧民提供了日常主食和衣料用品,更是牧民宽裕日子的直观体现。产后的母羊会怜爱地为自己的孩子舔污净垢,将膨胀的乳头贴近羊羔的小嘴,小羔羊便颤巍巍地跪着吮吸起甘甜乳汁来。然而往往也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意外,有些母羊性情大变,不愿喂养自己的孩子,羊羔饥饿凄苦的叫唤,反而愈惹母羊的愤怒和暴力,于是,牧民们便会请来嘎查(即村庄)里的额吉(即大娘)来“劝羊”,额吉把羊羔抱起来,用轻柔的声调吟唱着劝羊歌,“母羊啊母羊,这羔儿明明是你生、是你养,这羔儿长得和你一样,你不该让它失望,你是它的亲娘,快来喂它……”,再缓缓把羊羔抱近母羊身边,时而让它嗅嗅小羊,时而轻抚母羊乳头,在略带哀婉的歌声中,母羊神奇般地恢复了博爱的母性,哀叫着舔吻并喂养着羊羔。

  草原蒙古人家的日常饮食也颇具地域风味,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肉制品,一是奶制品,还有就是以奶为原料的饮品。肉类以自家所养的羊肉为主,羊肉在蒙古人的巧心精制下,以有名的全羊筵席最为丰盛与隆重。与羊相处久了,难免有了感情,于是,牧民们在宰杀的时候,也情愿让羊走得安祥,素有“杀羊不见血、扒皮不用刀、杀羊速度快”的三大娴熟技艺。宰杀时,通常由男人负责,只需用锋利小刀在羊肚皮上划开一道小口,伸手入内轻轻掐断羊的动脉血管,不一会羊便会静静地没了气息,不见丝毫的血腥与垂死挣扎,再用手以适当力度“游刃”于皮肉之间,无刀,无血,瞬间扒皮即就,最后借助小刀顺着结构,将内脏和骨架逐一拆卸。继而由主妇们接手,把卸下的带骨羊肉,一块块,一腿腿,放入大锅里用清甜的河水烹煮,不放调料或略撒食盐,原汁原味,天然鲜嫩,吃的时候一手抓来,一手挥动小刀削剔,再蘸些许佐料,味美无比,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蒙古手扒肉(手把肉)。放下扭捏矜持与矫揉造作,尽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最能领略和享受蒙古人豁达、豪爽的民族性情。

  蒙古人以白色为贵,视敬献洁白哈达和香白奶茶为最高待遇,除了一般肉食外,奶酪、奶饼、奶皮、奶豆腐、酸马奶、奶茶等奶制品、奶饮品之类的流质食品尤为倾重。进到牧民家里,不先品饮主人的奶食,而首先选择肉食,便是犯忌了;对别人最高规格的礼赞,就是夸奖别人心地犹如乳汁一样洁白;若是不慎溢掉奶茶,就会赶紧用手指蘸了轻抹额头,祷祝一声“啊唏,折福了”;在祭祀山神、敖包、祖先的神圣时候,更必须以新挤的鲜奶向上天和圣主供奉,以表莫大的虔诚与尊敬。牧民是如此的盛情,凡是客人,不论生熟,主人必恭敬地捧上苏台茄(即奶茶),俗语说“有好茶喝,有好脸看”,而且客人饮未及底便再续满,除非客人示意不添,否则碗里的茶水是绝不会见底的。不论是煮肉,还是烹茶,牧民们所用的燃料都是牲畜的粪便,牛羊过处的风干粪便,是因地制宜的清洁能源,取之不尽,因此在草原上时常可以撞见背着篓筐、手执棍棒的身影,那是牧民们在悠闲地捡拾干牛粪。

  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没有永久的固定住所,出入骑马,卧居毡房,成为了“骑在马背上的民族”。置身于这样的氛围,草原的孩子们自幼就亲近马匹,学骑马,学寻马,学套马,参加那达慕盛会摔跤、赛马和射箭等各项体育运动,培养了勇毅坚韧的性格,如同雏鹰展翅翔宇,纵马驰骋于草原宽广的怀抱里。凡有牧民放牧的所在,就会涌现洁白的毡房,这就是满语所称的蒙古包,蒙古人自称“蒙古勒格日”,是由架木、苫毡(覆盖物)、绳带组成的蒙古民居,装拆轻便,牛车运载,雨雪不惊,十分适宜牧民流动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智慧结晶。尽管时代变迁,现代化的生活用具和交通用具已经改善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却并不能改变他们骨子里固有的民族习俗和精神情怀。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居,不舍昼夜永不停歇,洒落一路的勒勒车铃铛声响,向前方而去,向远方而去……


上一篇: 与天地的约会:一个人的青海湖 下一篇:水与滩的诱惑—香港徒步旅程

在线评论
姓名:
电话:
出发人数:
出发日期:
出游线路: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其它要求:
验证码: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信息......

  文章搜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公司地址 | 汇款帐号 | 网站律师 | 网站地图 | 更多友情链接 |